3月30日,潘教授病倒了,带着忍耐了数月的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病痛被送进了手术室,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原本术后需要两周休息的她,心里最放不下的照旧已经排队预约的患者和期待手术的病人。
4月3日,术后第四天,在手术室里看到了潘教授略显消瘦的身影,她准时泛起在手术台上,八台手术绝不 外地又过了中午。“手术很乐成,麻药过了就可以进病房了,不要担心。”走脱手术室的潘教授给焦灼期待的患者眷属一颗温暖的“定心丸”。
4月4日清明节,依旧有近百名患者预约了潘教授的门诊。诊室内依旧回响着潘教授60分贝的暖心医嘱,她胸前白大褂上的党徽显得格外闪亮。午后1点多了,杯子里的水险些没有动过。门诊时代遗忘喝水、午餐一两点才用餐,潘教授笑着说:“几十年来一直这样,已成习惯。“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习惯导致她患上了胆囊炎。
4月8日,在兄弟医院烟台康爱眼科医院,再一*次见到术后初愈的潘教授忙碌的身影,15台显微斜视矫正手术,为年岁跨度4岁—65岁的患者重新“正视”天下。术后一周内,为了不延伸患者复工复产和开学,潘教授的手术和门诊一个都祛除下。
大医精诚 以科研促生长
每一个手艺娴熟的眼科医生都是“刀尖上的舞者”。从医20余载,潘教授正是这样一位“舞者”,在临床和科研上深耕细作,砥砺前行。
怎样镌汰斜视手术创伤,提升手术效果,一直是潘教授团队专研的课题。在潘教授的向导下,团队研究接纳显微微创斜视矫正手术团结术中睫状前血管疏散保存手艺。接纳显微下斜视矫正手术,能起效视察术中剖解细节,手术创伤显著减轻;实验睫状前血管保存手艺,血管被完整保存,能够镌汰 斜视手术次数和手术创伤,大大缩短了术后愈合恢*时间,特殊是关于一些年岁大,或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疾病的患者大大降低了眼部缺血的危害及严重并发症的危害。
此项手艺乐成入选中华医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2017年十*科研亮点”。专项研究多篇学术论文划分揭晓在举世SCI、中华眼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等学术刊物上。为了更好的疏散保存血管,潘教授团队还自主设计研发了一套睫状前血管疏散保存器械,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高清显微+专利器械+娴熟手艺+耐心大爱。“我的斜视手术就是潘主任做的,终于挣脱重影。潘主任很仔细,手术后耐心地见告我手术情形、注重事项、复查时间,待病人如亲人般。”在诊室、在病区总能听到患者如潮的好评。
亦师亦友 以团队谋未来
在潘教授的团队,脱下白大褂后的医生都是“不称职的父亲”和“不称职的母亲“。双休和公休在斜视与小儿眼科是基本不保存的。孩子都读高中了,也没陪同他度过一*次寒暑假,然而在这样一个团队,却是幸福与充分的。天亮了,手术室里并肩作战;夜深了,办公室里病 讨论。
“你这个PPT,有些地方还要再改改。”这是午夜12点后潘教授的邮件回复。事情中,她是严苛的潘教授。“你的大头像今天拍起来特殊悦目,换新款手机了吧,赶明也给我拍一张。“生涯中,她是诙谐的潘师长。
修阳晖副教授(左)、潘美华教授(中)、谢仁艺副教授(右)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天下眼科学术大汇合影
海纳百川才华引发惊涛骇浪。潘教授总是倾囊相授,经常为小儿眼科明日之星“开小灶”。
在潘教授的向导下,斜视与小儿眼科团队年门诊量达12 余人次,现在已实验完成种种斜视手术3 余台,高级职称专家10人,博士5人,博士后1人,硕士3人。面临效果与一定,团队更多的是绷紧临床科研之弦,勇攀医学岑岭。
热心公益 以科普促康健
青少年的眼康健问题,一直是潘教授最体贴的问题。潘教授:“近年来青少年眼疾呈低龄化趋势,近视、散光、弱视、斜视等问题逐年上升,可是尚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仍然不敷重视,特殊是弱视和斜视等问题,往往被忽略,错过了较佳医治期,尚有一些年岁特殊小的高度近视的孩子,需要通过手术医治干预,错过了,就是一辈子的事。”
潘教授经常加入种种科普节目。在2020年疫情时代,更是一连两期录制厦门电视台《名家大课堂》节目,普及眼康健知识。
你的清晰未来 我来专心守护——暨第24个天下爱眼日关爱贫困生眼康健运动
“为墟落点睛”公益项目:走进墟落小学,为学生建设视力档案,为贫困学生免费配镜,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问题落伍。
在公益蹊径上,潘教授始终坚守着一份初心与允许,从未止步。
书记继续 以初心担使命
她是患者眼中的潘医生,也是党员眼中的潘书记。主题党日、谈心谈话、自愿服务运动……在已经满负荷的门诊、手术、带教、公益运动下,潘书记总能挤出时间加入到组织生涯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时代,潘书记向导科室员工坚守在一线,彰显医者继续;带动爱心接力,第*个加入到“让党旗在战‘疫’中高高飘扬——爱心捐钱”运动中。
在手术显微镜下,身着手术服的潘美华教授正手持手术刀娴熟地在患者眼部肌肉上雕琢着 ,精准而富有节奏。比起温婉,她更追求严谨;比起轻柔,她更享受节奏。在厦门眼科中心斜视与小儿眼科,她正是这样一位以初心践行医者使命,以匠心呵护患者眼康健的学科带动人。